無人運輸車精準運輸物料、巡檢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作業、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、智能管控系統控制全流程作業……當前,在各地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車間里,“智能員工”紛紛上崗,在各環節進行高效工作。
近年來,我國數字化浪潮迭起,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按下“加速鍵”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10月份,高技術制造業、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50.5%、50.2%和50.1%,繼續位于擴張區間,且明顯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,行業支撐作用持續顯現。
“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解決高端工業軟件、核心零部件等‘卡脖子’風險,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。”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王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。
當前,我國數字技術迅速發展、應用領域逐漸拓寬,“智能制造車間”“智慧工廠”“數據服務平臺”加速建成,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。
在甘肅蘭州一家新能源材料企業的智能制造車間里,AGV高效運輸物料、產品;智能控制中心大屏上,設備運行狀態、各類數據一目了然,一線生產畫面實時更新。“通過智能化改造升級,該企業實現了從原料投料到成品入庫的全流程實時監控。”相關負責人表示,數字化轉型后,企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,自動化、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進行重復性、高強度的工作,使用工人數減少了50%。
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優化了生產流程,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將數字技術融入生產各環節,持續賦能企業提質增效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在廣東佛山一家陶瓷制造企業的5G智能工廠內,自動化產線上,AI視覺質檢系統精準捕捉微小瑕疵,準確率穩定在98%以上;在5G數智化控制系統控制室內,生產全流程數據在屏幕上實時更新;廠房屋頂上,光伏發電設備自動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輸送至生產線上……相關負責人表示,轉型升級后,該企業不僅實現了“質的提升”,還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的同時,挑戰也不容忽視。王超表示,當前我國高端工業軟件和核心零部件等領域仍存在技術短板;數據標準尚不統一,制約產業鏈協同;高投入、長周期和不確定的投資回報率,使大量中小企業“不敢轉、不會轉”;企業組織慣性仍然存在、既懂工藝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短缺,制約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。
如何解決這些問題,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從“單點智能”走向“全鏈協同”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?
王超給出三點建議:一要用好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,為轉型添動能。從利用AI大模型輔助研發、動態優化復雜排產,到解決質檢樣本稀缺等難題,加速構建高效的“人機協作”新范式。
二要將數據作為核心資產,創新商業模式。一方面要推動“服務化轉型”,利用已售設備數據提供預測性維護、運營優化等高附加值服務;另一方面要探索“生態化盈利”,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,通過連接多方資源、提供平臺服務來獲取超越傳統制造的多元化收入。
三要推動技術升級與企業管理同步進行。打造一支能快速反應、靠數據說話的靈活團隊,在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的同時,優化組織架構、匯報流程、決策方式等。
來源:人民網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