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不是技術與產業的簡單疊加,而是制造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的核心引擎。隨著強技術與優場景雙側發力,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將持續釋放新質生產力,推動中國制造走得更高、更遠、更強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,將研究出臺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專項行動實施方案,部署重點行業、重點環節、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;制定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轉型路線圖,發布實施制造業企業人工智能應用指南??梢灶A見,在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下,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將加出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加出更多新質生產力。
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能加出什么?既有看得見的效率提升、質量飛躍,也有摸不著的打破傳統邊界、培育創新生態。在生產環節,基于極高的感知與分析能力實現精準檢測,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流程帶來降本增效;在設計環節,更多依賴數據驅動降低研發成本,縮短研發周期,創新研發方案;在管理環節,整合多方數據并進行預測,提升運營效率;在服務環節,推動制造業從“賣產品”向“賣服務”轉型,延伸價值鏈條。打破設計、生產、服務的傳統邊界,形成產業新形態。
人工智能與制造業如何相加?一方面,人工智能技術要夠強。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弱決定了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的融合深度和轉型速度。技術越強,越能穿透制造業研發、生產、管理、服務的全鏈條,實現從局部自動化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跨越;也越能快速適配制造業多場景需求,加速智能工廠、柔性生產等新模式落地。人工智能技術強弱還決定了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的國際競爭力。實踐證明,只有掌握了高端算力、核心算法等強技術的企業、國家,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。
另一方面,制造業應用場景要優。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能居于全球領先地位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制造為其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。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“頭把交椅”,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場景數量多、覆蓋范圍廣、應用頻次高的優質應用土壤。這既是檢驗技術落地的試驗田,也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打磨、優化升級,形成“場景滋養技術、技術反哺產業”的發展路徑,為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相加筑牢了堅實根基。
因此,要想讓人工智能與制造業加出更多火花,一手要做強產業供給。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增長迅速,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引領全球開源創新生態,AI手機、AI眼鏡等終端產品推陳出新,行業專用大模型在制造業廣泛落地應用。在現有優勢的基礎上,還需加快高端算力芯片、工業多模態算法、軟硬件適配等技術攻關,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,筑牢產業底座。推出更多更好的人形機器人、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終端產品,以場景落地為導向加快智能體開發部署。
一手要抓好賦能應用,加快產業智能化。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制造業正加速滲透,從最初的設備控制、數據處理等加速邁向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。要明確智能化轉型的具體任務清單與推進路徑,為不同規模、不同領域企業提供清晰的轉型指引與實操規范。培育一批賦能應用服務商,打造“一站式工具箱”,讓各類服務需求一站搞定。搭建供需對接平臺,推動技術供給方與制造企業精準對接,加速技術落地轉化。
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不是技術與產業的簡單疊加,而是制造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的核心引擎。隨著強技術與優場景雙側發力,產業供給與賦能應用協同推進,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將持續釋放新質生產力,推動中國制造走得更高、更強、更遠。
來源:經濟日報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