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業是立國之本、強國之基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傳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要把握市場需求,加強科技創新,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。”這一重要論述為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科學指引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,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需要出發,準確認識傳統制造業的地位和作用,加快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,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。
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,是國家強盛的主要支柱,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。作為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主力軍,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,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,傳統制造業功不可沒。一方面,傳統制造業為我國發展積累了產業升級所需的資本和技術基礎,其穩固發展也對經濟增長形成堅實支撐。另一方面,傳統制造業能夠吸納大量就業,起到了就業“穩定器”和“壓艙石”作用。正因如此,我們必須把傳統制造業牢牢攥在手中。
經過多年發展,我國制造業已形成了世界規模最大、門類最齊全、體系最完整、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發展優勢,整體實力、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、競爭力顯著提升,石化化工、鋼鐵、建材、機械、汽車、輕工、紡織等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制造業的比重約80%。2025年上半年,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16.4%,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5.5%。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空間巨大、前景廣闊。同時需要看到,我國傳統制造業“大而不強”“全而不精”問題仍然突出,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,鞏固提升競爭優勢面臨較大挑戰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,要全面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,著力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把握市場需求。在經濟活動中,市場需求的變化能夠推動供給的調整和優化。市場需求包括最終需求和中間需求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,這二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。從最終需求來看,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“有沒有”轉向“好不好”,推動最終需求向品質化、個性化方向升級。傳統制造業企業只有及時了解消費趨勢變化,以需求牽引生產體系和供給體系調整,才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。從中間需求來看,隨著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,產品生產通常被分解為大量分散的加工任務,中間需求不斷增多。這就需要深入了解相關技術鏈路和產業鏈構成,以滿足新市場需求,抓住新產業機遇,嵌入新產業鏈。當前,數字技術發展為把握需求變化提供了便利和可能。為此,要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,積極運用大數據、云計算技術等構建需求實時響應體系,實現柔性化、個性化生產,從而減少庫存、降低成本。
加強科技創新??萍紕撔率钱a業升級的核心動力。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,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,促進傳統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。數字化和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趨勢。要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在設計、采購、生產、銷售、管理等全過程全方位引入數字技術、綠色技術,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轉變,以增強產品設計能力、提高產品制造精度、豐富產品品類、降低生產能耗,從而縮短生產周期,降本增效,提升制造業附加值。同時,傳統制造業企業要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,在把握市場需求基礎上,發揚工匠精神,久久為功,推動工藝流程優化、產品和服務創新,集中資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優勢,形成核心競爭力。
推進產業融合互促。推動傳統制造業之間及其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,能有效推動傳統制造業提升效率、優化資源配置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。要推進石化化工、鋼鐵、建材、電力等產業耦合發展,推廣鋼化聯產、煉化集成、資源協同利用等模式,推動生物技術在食品、醫藥、化工等領域加快融合應用。鼓勵傳統制造業企業與上下游服務商深度合作,優化供應鏈效率,形成敏捷化、定制化的生產服務體系。促進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,培育推廣個性化定制、共享制造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、新場景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深入應用。推動工業設計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,培育創新生產性金融服務,提升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撐水平。在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培育一批主導產業鮮明、市場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。?(張培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)
來源:新華社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